广州,位于珠江三角洲,河道众多。经过了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,广州经济腾飞并不断创造奇迹。然而,河道污染却成了广州的一大伤痛。近几年,广州在学习借鉴江浙治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,以“河长制”为着力点,大力推行河涌专人化、管理信息化、治理效果化等一系列经验做法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
广州市小微水体整治工作方案
2018年6月,广州市河长办印发了《广州市小微水体整治工作方案》(简称《工作方案》),标志着广州治水工作进一步向小微水体延伸,以河长制、湖长制为抓手,坚持问题导向,精准施策,全面推进小微水体整治,到2020年底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,实现小微水体“三无”(污水无直排、水面无垃圾、水质无黑臭)目标。

广州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还透露,广州在治水方面将试新招,河涌整治未来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引入科技环保公司实行“按效付费”治理模式,设阶段性基本目标,分3-5年时间进行考核,尝试一种水治末端论效付费方法,来倒逼服务方保持水质,以维持广州河涌的长治久清。

截至目前,广州35条黑臭河涌中,地铁A涌、地铁B涌、地铁C涌、沙基涌、荔湾涌、西郊涌、五眼桥涌、河沙涌、驷马涌、江高截洪渠、雅瑶涌、雅瑶支涌、田美河、兴华涌、白坭河、天马河、新街河、乌涌、永和河黄埔段、猎德涌、土华涌21条河涌已达到国家提出的初见成效的要求,占总数的60%。35条黑臭河涌77个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6.84亿元,完成率93.66%。